54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国的荣耀 > 第二百二十一章 礼部尚书胡惟庸

第二百二十一章 礼部尚书胡惟庸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不过胡惟庸也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上千万百姓遵从了上千数百年的习惯是没有办法在十几年内完全改变的。国民教育建设了十几年,依然只能普及到各省的城镇和不到一牛的农村,旧派势力在各地的实力依然强劲,乡伸文人依然是大明基层政权的”柱石”。

胡惟庸已经猜出,皇帝陛下把自己放到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来,就是想让自己争取“民意。”尤其是将让广大乡村百姓的民意从旧学派手里抢出来。

领悟到这一意思后,胡惟庸当即在内阁提出一项建议,那就是在大明各地加强“忠君爱国。的教育。

这一建议的主体思想就是要让行有的大明老百姓都意识到自己是伟大的大明王朝的一分子,他们正在伟大的皇帝陛下领导下开创新的历史。

胡惟庸这一建议一提出来,得到了内阁的支持,旧学派势力虽然看到了这其中的猫腻,但是却不敢反对,还要大力支持和响应,难道你旧学派敢说让大明百姓不要去“忠君爱国”?敢说现在的大明不伟大?敢说皇帝陛下不是英明之君?

真因为这些,李善长才会那么理直气壮的向刘浩然推荐胡惟庸,因为相比贵州省来说。广西、湖南、广东的改土归流远远落在后面了。

胡惟庸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提拔,而且被提拔的力度也在李善长等人的预料之中。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刘浩然居然将胡惟庸提拔到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

在李善长等人看来,大明的礼都有点鸡肋,除了监管新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实权,而那个,职权又由一位可以上达天听的侍郎来管理,礼部尚书还真没有什么实事可管的。

胡惟庸当初也觉得有点气馁,但是细细研究过皇帝陛下对礼部工作的“指示。和配置之后,却觉得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如果能够秉承“圣意。大有作为的话,说不定真的能青云直上了。

别的不说。内阁这么多尚书,为什么皇帝陛下在大肆减少直学士名额的情况下。还让礼部尚书挂上这个,非常珍贵的衔?如果说给自己这个,礼部尚书挂“直学士”衔是照顾淮西派诉求以及奖励自己的功劳,那么为什么皇帝陛下要钦定各地地方官府礼事部门主官一定要挂“衔。?这一挂就等于比同一级职能部门高上一级了。

胡惟庸的“忠君爱国。建议第一项就是要求大明中枢、地方官府、司法机构等官署悬挂皇帝陛下的画像。

为什么皇帝陛下会如此重视礼事部门?胡惟庸揣测了很久,慢慢琢磨出味道来。他猜测,可能是北伐和对北元战事已经大致结束,皇帝陛下将注意力放在国内矛盾中来。而国内目前最大的矛盾则是主流思想之争,也就是用那一套理论

刘浩然在持掌江南就发展了一整套重商重工的理论和制度,并且利用手里的兵权以及各种手段迫使儒家理学暂时屈服。但是随着对外矛盾的结束,被战争压制的诸多矛盾将会逐渐激发,此前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理学不会甘心自己的地个逐渐被削弱,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学派和势力随着其财富和实力的增强,将会谋求更多的话语权,甚至要求国家以有利于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取代理学而成为主流。

胡惟庸推敲了一下,这种斗争将会更加激烈。新学派以淮西派和新兴的太平派为主。他们联合了一大批江淅原本不得势的商人、中小地主,还有少部分见识卓远的世家和大地主;而旧学派则以理学为主,联合了遍布江南各地,坚持着土地为主的世家大地主。

他们的斗争不仅限于主流思想上,还表现在经济利益上。新派利用刘浩然重工重商的政策,获取了巨大的财富,而旧学派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不仅财富没有迅速增长,手里的大量土地财富也在迅速“贬值。”在经济实力上,他们已经逐渐失去了优势地位。但是旧学派有自己的优势。尤其在“农村地区”过于一地的乡伸地主就代表该地的“民意。”官府必须依靠他们才能去治理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农村。而这些乡仲地主却和旧学派的文人名士是息息相关的,加上受到新派的“逼迫”。互相结为一体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胡惟庸看到。皇帝陛下一上台就大力推行“国民教育。”大办官学,甚至大开“扫盲班。”这种十几年普及教育的成果一是让文化不在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百姓不再是旧学文人名士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愚民;二是利用设定官学科目和学校学习的知识等手段,使得新学派此前非常薄弱的思想基础一下子得到了空前的增强。难怪皇帝陛下一直把学部抓在手里,又连续改革科举制度,将其分为学考和政考。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